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 > 正文

瞭望 | 市场力:荆楚大地做强农村集体经济

2023-08-08 14:04:36来源:腾讯网

瞭望 | 市场力:荆楚大地做强农村集体经济

湖北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与举措,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营造乡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资料图片)

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66.8亿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村管长远、管根本的制度创新,对于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湖北省以综合监管平台和大数据开放共享为基础,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效能,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田中全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

湖北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与举措,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营造乡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66.8亿元,成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3万余个,推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创新发展模式跑出加速度

入夏,在湖北省江陵县“联村发展”产业园,拳头大小的吊瓜密密麻麻吊在尼龙网下,长势正旺。

“我们不仅入股吊瓜产业园,还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优质粮食。”秦家场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金平说,今年是个丰收年,预计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比去年增加123%。

多年前,秦家场村还是个缺乏产业、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庄。2018年,江陵县统筹资金和土地,在熊河镇发展吊瓜产业。附近乡镇抓住发展机遇,熊河镇出地,秦市乡和普济镇出资,入股产业园,盈利后分红。

这种“联村发展”模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产业园每年支出劳务费32万余元,村民收入得到保障。

“联村发展”模式在江陵县得到推广。江陵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江陵县下辖99个村,2018年,不少村集体年收入低于5万元,村“两委”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为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江陵县打破村界限制,明确由13个强村帮带15个弱村,采取“多村联合+合作社”的跨村联合经营方式,建成吊瓜、豇豆、莲藕等7大类联村产业基地。

“村集体有钱出钱、有地出地,大家每年按出资比例分红。”江陵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联村发展”模式带动下,2022年,江陵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超2729万元,89%的村超20万元。

江陵县“联村发展”模式是湖北省近年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湖北省坚持党建引领,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文件,并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联村发展”外,湖北省各地还因地制宜,主动探索多样化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荆楚大地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丰富多元,高山、丘陵、平原、江湖纵横东西,农村发展环境各有不同。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当阳市,拥有“六岗三平一分山”的地貌特征,土地碎片化曾制约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据统计,在当阳一些山区乡镇,不少单个田块的面积小于1亩,东一块、西一块,不便耕作管理。“家里有20亩地,分在13个地方,走一圈要3个小时,耕、种、收不便。”当阳市河溶镇红明村村民王德明说。

如何将分散的土地规模利用,成为当阳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难题。2016年起,当阳市征求村民意见,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大内容,探索出一条“大田化”改革道路,将原来零碎的田块改造成规模的大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田整好,村委会组织村民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田,确保每户的田地面积不变、相对集中。

“大田化”改革思路效果显著。2016年以来,当阳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69万亩,改造后的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助力该市农村集体年增收500万元。

目前,在经营类型上,湖北农村集体经济呈现租赁经营、合作(参股)经营、自主经营等类型综合发展态势;在发展路径上,呈现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能人创业型多元化发展模式。

湖北省当阳市河溶镇高标准农田(2023年3月9日摄) 周星亮摄/本刊

改革产权制度激活新动力

春末夏初,到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的旅客络绎不绝。观光采摘、露营烧烤、泛舟玩水……闲暇间,人们尽享田园乐趣。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村庄如今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康村。

“现在一年收入八九万元。”村民范生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年来,他租用了村里的一间闲置房,经营农家乐,高峰时一天能接待上十拨游客。

像范生贵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莺河村党支部委员杨晶介绍,近年来,莺河村通过清产核资,盘活“沉睡”资源,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比如收回一条曾被私人非规范性承包的河流,通过公开招投标,发包给村民发展水上乐园、竹排游等项目。此外,莺河村对开荒地进行实测,共清理出开荒地2500余亩,并签订承包合同。目前,莺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摸清“家底”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2018年,湖北省加强制度设计,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从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权属等方面着手,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家底”大清查,同步开展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等工作。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清理核实集体资产2472.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716.2亿元,为进一步盘活村级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的在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湖北省不断谱写下半篇文章,在明确和保护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和权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多种发展模式,调动农民小个体参与乡村振兴大发展的积极性,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在湖北省宜都市,28万农民新添了一重身份——股东。

2019年,宜都市成为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改革中,宜都市全面清查“家底”,共清理登记农村集体资产12.3亿元,清理登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87810人,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27个。

宜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量化经营性资产股本包括经营性资产、可转化经营的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评估作价3部分,共登记宜都市股份经济合作社总股本22.18亿元,配发股份2430余万股。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了切实的改变。“通过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我们可以开设银行账户,参与市场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枝城镇阳和岭村党总支书记刘周说,目前,阳和岭村利用区位优势,正在发展货运、物流、租赁等产业,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将突破20万元。

“今年,我们将为2054名社员股东分红14.5万元,平均每股1.8元,比上年每股增加0.3元。”枝城镇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介绍,白水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对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清理、盘活及有效运营后,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2年,该村集体经营收入达42.4万元,2023年,预计可达60万元。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村管长远、管根本的制度创新,对于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湖北省着力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湖北省共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3333个,基本覆盖全省范围。

游客在湖北省江陵县“联村发展”产业园吊瓜园采摘吊瓜(2023 年摄) 江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开展综合治理营造好环境

“还清债务一身轻松,增收致富不断巩固。”村级债务化解后,丹江口市狮子岩村的村民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更加坚定。

多年前,曾为国家重点贫困村的狮子岩村,因历史原因留下了不少陈年旧账,累积债款超百万元,制约乡村发展。

2018年,狮子岩村新一届“两委”班子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作用,成立工作专班,配合相关部门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多方资金,逐步化解了村级负债。

近年来,湖北省将化解村级债务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削减高息降债、清收债权还债、结对抵冲销债、盘活资产还债、发展集体经济化债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逐步化解村级债务。

在推动村级负债化解工作中,湖北省通过实地抽查核实、专项检查、明察暗访、专题调研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重点查处违规举债造成不良债务和在化解村级债务过程中违规违纪等问题,扫除债务顽疾。

壮大集体经济,既需要轻装上阵,又需要清廉环境。农村集体“三资”是农村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关心的话题。加强“三资”监管工作,治理乡村“微腐败”,打造清廉乡村,成为湖北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资”监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湖北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建制度、立规矩、抓执行,形成了以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办法实施细则为主的制度体系,健全了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工作新机制。

其中,湖北省以综合监管平台和大数据开放共享为基础,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效能,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依托信息技术,湖北省还开发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产权交易”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满足了各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办理农村产权交易业务的客观需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