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凯里市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具有凯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大力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打造节庆品牌活动,积极探索“非遗”长效保护路径,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以各镇(街道)公共事务服务中心为依托,抓好非遗线索排查,分门别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档案和清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2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8项,州级30项,市级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9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9人,州级22人,市级267人。
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对全市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选取覆盖面大、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建立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认定了市级第一批16家非遗工坊。之后,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和黔东南欧东花博物馆公司被评为省级示范点。其中:非遗工坊鑫田民族服饰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扶贫车间+移民搬迁户及困难户+妇女”等模式,推进“村企共建”“移民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目前,累计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及残疾人就业800多人,分红覆盖白果井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凯里籍贫困户100户365人。
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走好精品与产品相融合的路子,促进非遗产业化、企业品牌化发展,重点培育黔东南仰优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已研发植物染色100余种,形成了一套集设计、染色、制作于一体的民族文化手工生产体系,并与国内知名品牌设计师合作,成功推出“秀丽·染”文化品牌。旗下拥有品牌商标1件、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发明专利1项、版权登记160余件、建设蜡染科技示范生产线1条,预计2023年绘蜡生产线、草木染等年产值将达1000万 元,带动就业50余人。
激发非遗传承活力,积极打造节庆活动,调动广大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生产更多文化内涵丰富、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非遗相关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百节之乡”节庆品牌,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过节,将银饰、刺绣等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进行集中展示,切实发挥文旅融合“1+1>2”的叠加效应。“非遗过大年·元宵喜乐会”2022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云匠“村晚”系列活动,吸引了15万余人次在线关注,线上留言近3万余条,宣传视频在各平台播放量超200万次,并在国家文旅部官网以优秀案例短视频进行展播。
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非遗展演”“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以甘囊香芦笙节、文化遗产日和节庆节日为载体,开展传承人培训、技艺展演等,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通过QQ群、微信、网站平台等媒体对非遗活动及时进行宣传报道,让非遗成为宣传“强州府·大凯里”丰厚文化底蕴的独特符号。
通讯员:吴铭
二审:杨璐
三审:王志凯
标签: